-
丰南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高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近年来,唐山市丰南区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链招商,累计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49个,形成精品钢铁及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一、重大项目引领产业升级 以唐山友发新型建筑器材生产基地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项目加速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00万吨新型建筑材料的产能规模。同期,纵横钢铁升级改造、东方雨虹新材料等45个省市重点项目相继投产,带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203家,工业总量跃居唐山市前列。临港经济开发区五年间投入基础设施资金超50亿元,新增入园企业63家,综合竞争力位列河北省开发区第一方阵。 二、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丰南区累计压减钢铁产能超千万吨,占唐山市总压减量的18%左右,成为河北省钢铁去产能标杆区域。通过实施瑞丰钢铁装备升级、惠达智能家居等273个技改项目,钢铁产业中高端产品占比提升15个百分点,精品陶瓷、精细化工等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突破90%。 三、新兴产业培育取得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凯伦高分子材料等24个高新技术项目建成投产,全区战新企业数量达71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21.3%,较五年前提高近10个百分点,为产业体系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四、园区载体功能持续强化 经济开发区通过扩容提质新增开发面积32平方公里,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配套建成省级研发平台12个,吸引产业链配套企业超300家,推动唐山市临港产业带形成集聚效应。当前,园区正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建材等特色产业,年产值规模突破千亿元。 通过系统推进项目建设与产业转型,丰南区已构建起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下一步,该区域将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力争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上实现新突破。
2025-07-28
-
【武安市招商】武安市工业重点行业产品价格波动与市场趋势分析
近期,武安市工业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市场动态显示,钢材及原材料价格呈现普遍下跌态势,反映出当前市场需求偏弱。作为河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武安市在招商引资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但短期内钢铁产业链价格承压明显。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市场变化及潜在影响。 一、钢铁产品价格普遍下行 高纯生铁和铸造生铁价格均下跌20元/吨,钢坯价格跌幅较大,达到110元/吨。钢材细分品类中,除带钢价格持平外,线材、中板、热卷板、H型钢、冷轧薄板等产品价格均出现30元至130元不等的跌幅。冷轧薄板(镀锌板)跌幅最大,周环比下降130元/吨,同比跌幅达590元/吨。这表明钢铁终端需求疲软,市场供需关系尚未改善。 二、原材料价格小幅调整 铁精粉价格保持稳定,焦炭价格微降1元/吨,同比下跌215元/吨。原材料价格整体波动较小,但焦炭价格长期处于低位,反映出上游成本支撑力度不足。此外,水泥及熟料价格同比小幅上涨,但与钢铁行业关联度较高的矿渣水泥价格持平,显示建材市场需求分化。 三、市场趋势与行业影响 当前钢材价格下跌与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基建投资增速放缓等因素密切相关。武安市作为钢铁产业集中区域,短期内可能面临价格持续偏弱运行的压力。不过,随着国家稳增长政策逐步落地,中长期需求有望回暖。此外,武安市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高端制造项目,或将为本地钢铁产业链提供新的增长点。 四、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面对价格下行压力,武安市工业企业需进一步优化生产结构,降低库存成本,同时加快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提升市场竞争力。地方政府可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企业绿色转型,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及国内需求改善,武安市工业重点行业有望逐步企稳回升。
2025-07-28
-
【沙河市招商】沙河市以创新驱动玻璃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全球高端制造新标杆
近年来,沙河市通过招商引资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加速玻璃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当地企业已成功研发出千余种高附加值产品,形成覆盖建筑、家居、艺术装饰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体系,国际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一、产业升级路径清晰锚定高端制造方向 沙河市自2020年起将玻璃产业列为重点转型领域,制定《玻璃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以中空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工艺美术玻璃等产品为核心发展方向。2022年,当地政府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推动3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其中某龙头企业引进的德国全自动切割系统使生产效率提升40%。 二、技术创新突破行业瓶颈 在科研攻关方面,沙河市2021年联合高校建立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重点突破超薄玻璃成型、节能玻璃涂层等关键技术。2023年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当地研发的真空玻璃产品导热系数降至0.5W/(m·K)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艺术玻璃领域独创的立体熔铸工艺获得多项专利,相关产品被应用于迪拜、新加坡等地高端商业项目。 三、绿色转型践行可持续发展 面对环保要求,沙河市在2020-2023年间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线12条,全面推广天然气熔窑技术。某知名企业建成光伏玻璃生产线,年减排二氧化碳约8万吨。当地还建立玻璃废料循环利用中心,使废玻璃回收利用率从60%提升至92%,相关经验被纳入省级绿色制造典型案例。 四、国际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沙河市组织企业参加德国杜塞尔多夫玻璃展、中东迪拜五大行业展等国际展会。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当地玻璃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27%,其中欧美市场占比达35%,艺术玻璃在东南亚市场占有率突破20%。某企业生产的夹层防爆玻璃通过欧盟CE认证,成功进入法国高铁项目供应链。 当前,沙河市正规划建设占地500亩的玻璃智造产业园,预计引进上下游企业50家,形成从原材料加工到终端产品的完整生态链。这一转型升级案例表明,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完全能够实现价值链跃升。
2025-07-28
-
【深州市招商】衡水深州:构筑承接平台 精准对接京津产业协作
近年来,深州市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将构筑高水平承接平台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通过精准对接京津产业资源,一批优质项目成功落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其中,河北隆泰滤清器材料有限公司与天津企业合作的钛通滤清器项目已稳定投产,京津产业协作示范园、双创基地等承接载体建设有序推进,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立足战略定位,明确产业承接方向 深州市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腹地,凭借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交通网络,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该市结合自身产业基础,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制定差异化承接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在承接过程中,注重与京津产业链条的互补衔接,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绿色低碳的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打造多元载体,夯实项目落地基础 为提升承接能力,深州市加快推进各类产业平台建设。京津产业协作示范园作为核心承接平台,规划面积达数平方公里,已完成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具备项目即时落地条件。双创基地则重点打造集研发设计、创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京津转移企业提供全周期创业支持。此外,该市还对现有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标准化厂房、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形成“示范园+双创基地+特色园区”的多层次承接体系。 三、深化精准对接,提升招商合作实效 深州市建立健全与京津常态化对接机制,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定期赴京津开展产业对接活动,精准摸排企业转移需求。在招商方式上,注重“以链引商”,围绕主导产业梳理产业链缺失环节,定向对接京津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河北隆泰滤清器材料有限公司与天津企业合作的钛通滤清器项目,便是通过产业链精准对接落地的典型案例。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2023年5月正式投产,主要生产高性能滤清器产品,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超亿元。除该项目外,2022年以来,深州市还成功引进京津地区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项目10余个,总投资超30亿元。 四、优化营商环境,保障项目稳定发展 为确保落地项目“留得住、发展好”,深州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项目审批“一窗受理、并联办理”,压缩审批时限。针对京津转移企业,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在土地供应、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建立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签约项目实行“一对一”帮扶,及时解决企业在建设、生产中遇到的用工、融资、物流等问题。此外,该市还加强与京津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对接,改善人居环境,为企业员工提供便利,增强项目扎根发展的信心。 下一步,深州市将继续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承接平台能级,优化产业承接布局,深化与京津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上的合作,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见效,全力打造京津冀产业协作的重要节点城市。
2025-07-28
-
【深州市招商】深州筑巢引凤打造京津冀产业新高地
近年来,深州市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搭建产业承接平台,推动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至今,深州市累计落地京津转移项目30余个,涵盖新能源、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精准定位构建产业承接体系 深州市立足区位交通优势,明确“京津研发、深州转化”的发展路径。通过编制产业地图,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等专业化载体。以百草康神药业中药免煎颗粒项目为代表,一批技术密集型项目相继投产,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二、政策协同优化营商环境 为提升项目落地效率,深州市推出“一项目一专班”服务机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2021年出台的《促进京津产业转移若干措施》,在土地供给、融资支持等方面提供差异化政策包。第三方评估显示,当地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较此前压缩超60%,企业满意度持续提升。 三、链式招商培育产业集群 深州市瞄准新能源与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实施补链强链行动。2022年引进的某光伏组件生产项目,带动7家配套企业集聚;2023年落地的医疗器械产业园已吸引12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四、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后劲 当地政府联合高校设立产业研究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2024年初投用的中试基地,已承接京津科研成果转化项目5个。同期启动的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等新业态,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五、产城融合提升承载能力 深州市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升级与公共服务配套建设。2023年完成开发区道路管网改造,新建人才公寓与标准化厂房超30万平方米。教育医疗资源的持续投入,有效解决了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增强了区域吸引力。 当前,深州市正加速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深化与京津的产业协作,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超百亿级产业集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2025-07-28
-
高邑县聚力招商引资推动重点项目集群落地 打造工业强县新引擎
近年来,石家庄市高邑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持续深化工业强县战略,通过创新服务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重大项目加速集聚。2024年初,当地集中开工盛益饮品二期、盛红科技产业园等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4.5亿元,涵盖新兴产业、产学研融合、城镇化建设等领域,预计全部投产后将新增年产值52亿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构建全域招商新格局 高邑县将项目建设列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创新实施"六联六找"工作机制,通过联动部门资源、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形成全县协同招商的强大合力。2023年至今,当地已引进超亿元项目20余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60%。此次开工的7个产业项目中,包括智能装备制造、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体现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趋势。 二、突出科技引领与产城融合 在8个重点项目中,盛红科技产业园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将联合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新材料研发中心。同期启动的中心村示范项目,则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2022年以来,高邑县已建成3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5%,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58%。 三、强化服务保障机制 为加速项目落地,高邑县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从土地供应、审批流程到政策兑现实施专班推进。2023年第四季度,当地完成产业园区"标准地"储备800亩,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内。此次开工的基础设施项目将新建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同步配套智慧园区管理系统,显著提升项目承载能力。 四、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重点项目的集群式发展正在重塑高邑县产业版图。据测算,34.5亿元投资中,装备制造与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占比达70%,与县域现有产业形成链式互补。2024年预计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带动上下游企业入驻50余家,推动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当前,高邑县正以此次集中开工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招引-落地-投产"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强化要素保障、深化校企合作、拓展产业链招商等举措,持续巩固工业强县建设成果,为石家庄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28
-
【石家庄招商】石家庄市国家级星创天地数量领跑全省 打造农业农村双创新高地
近年来,石家庄市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扶持双轮驱动,加速构建覆盖全域的星创天地服务体系。最新数据显示,该市国家级星创天地增至9家,省级达43家,总量稳居河北省首位,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一、政策引领构建全域创新生态 石家庄市将星创天地建设纳入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出台系列配套措施,从场地支持、资金补贴到技术对接提供全链条保障。2023年公布的第三批省级备案名单中,石家庄开发区冀农星创天地等18家平台入选,进一步夯实了区域农业科技服务基础。通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这些平台已形成“孵化+投资+培训”的立体化服务模式。 二、功能升级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作为农业农村领域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重点服务科技特派员、返乡创业者等群体,提供涵盖技术转化、市场对接等12类专业化服务。以栾城区某国家级平台为例,其建立的“云实验室”已帮助37个农业项目完成技术升级,带动周边县域农产品附加值平均提升20%。2022年以来,全市星创天地累计开展创业培训超300场次,孵化涉农企业及项目160余个。 三、产研融合加速技术落地应用 石家庄市推动星创天地与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产业链深度耦合。正定县某省级平台联合科研机构开发的节水灌溉系统,已在省内推广至5万亩农田,实现节水30%以上。2023年全市通过此类平台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涉及数字农业的占比达42%,显著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梯度培育完善平台发展体系 按照“培育一批、升级一批”的思路,石家庄市建立分级评价机制,对运营良好的省级平台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资质。目前形成的9家国家级、43家省级星创天地梯队,覆盖了80%的农业主导产业区。2024年计划新增专业化服务平台15家,重点强化对冷链物流、农产品电商等短板的支撑能力。 当前,石家庄市正以星创天地为支点,撬动社会资本年均超亿元投入农业农村创新领域。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不仅优化了农村创业环境,更成为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发展的重要实践样本。
2025-07-28
-
【桥东区招商】桥东区电子商务产业园:搭建创业平台 激活全民创业动能
近年来,桥东区围绕电子商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等举措,为全民创业搭建优质平台。该产业园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已吸引近120家电子商务企业入驻,形成集政策扶持、技能培训、资源对接于一体的创业生态,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一、构建政策扶持体系,优化创业营商环境 为吸引电商企业集聚,桥东区于2022年出台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从多维度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在场地保障方面,对入驻产业园的初创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租金减免,并提供办公设施配套;在资金支持上,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和经营奖励;在政务服务上,推行“一站式”审批服务,简化企业注册、税务登记等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此外,针对电商企业普遍关注的物流成本问题,2023年协调物流企业与园区签订合作协议,为入驻企业提供物流费用优惠,切实降低创业成本。 二、打造全链条服务平台,提升创业主体能力 产业园聚焦创业者技能提升需求,构建覆盖创业全周期的服务体系。2023年,联合专业机构开展系列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内容涵盖直播电商运营、网店装修与推广、数据分析应用等实用领域,累计培训创业人员千余人次。同时,设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聘请电商行业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为企业提供市场分析、商业模式设计、品牌建设等一对一指导。针对部分企业融资难问题,2022年组织多场银企对接会,推动金融机构推出“电商贷”等专项产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需求。 三、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夯实人才支撑基础 为破解电商产业人才短缺难题,桥东区于2021年启动校企合作计划,与本地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引导高校将实践教学环节设在产业园,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运营项目,提升实操能力;同时,推动企业专家走进校园授课,分享行业前沿动态和实战经验,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2023年,校企合作项目已为园区企业输送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数百名,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也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了渠道。 四、促进企业集聚发展,释放创业带动效应 随着产业园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入驻企业类型日益丰富,涵盖农产品电商、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电商服务等多个领域。2023年,园区内农产品电商企业通过整合本地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线上销售品牌,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跨境电商企业借助政策支持拓展海外市场,实现销售额稳步增长。企业集聚还催生了产业链协同效应,部分企业开展合作,形成“直播机构+供应链企业+物流配送”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带动就业岗位数千个,不仅吸引本地创业者返乡创业,也吸引了周边地区人才前来扎根发展,全民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2025-07-28
-
【秦皇岛招商】昌黎多维引智蓄力科创赋能产业升级
近年来,秦皇岛市昌黎县积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招商引资精准导入高端资源,以“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为指引,多维度构建创新生态体系。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科技服务机制、强化平台载体支撑三大举措,有效破解县域企业技术瓶颈,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产业链转化,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构建专业服务体系,激活企业研发动能 针对县域企业高新技术申报流程复杂、专业门槛高等痛点,昌黎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秦皇岛永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建立“一企一策”专员对接机制。科技服务团队深入企业提供全周期申报指导,覆盖政策解读、材料编制、专利匹配等关键环节,显著降低申报难度。同时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常态化技术诊断,帮助企业精准定位研发方向,年内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个,企业自主申报发明专利数量同比提升27%,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85%。 二、贯通产学研融合通道,构筑协同创新载体 昌黎县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度落实,遴选25名省级技术专家驻点服务重点企业。以朗格斯酒庄橡木桶微生物发酵优化、嘉诚实业鲜活农产品保鲜技术开发等项目为纽带,促成企业与中科院、河北农业大学等机构达成合作意向12项。核心技术攻坚方面,依托禾苗生物与河北省科学院共建的"生物抗重茬联合研发中心",成功开发出土壤微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已在京津冀地区推广应用16万亩,有效解决葡萄连作障碍问题。科技创新载体提档扩容,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转化率达78.3%。 三、导入前沿技术成果,赋能产业绿色转型 聚焦传统产业升级需求,昌黎县瞄准国家级科研院所创新成果精准发力。秦皇岛三力食品引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薯类加工肥水资源化技术",创新构建淀粉废水三级处理体系,实现氮磷钾回收率92%以上、节水35%。该技术被纳入农业农村部"减排固碳技术目录",推动全县马铃薯淀粉加工业步入循环经济轨道。在绿色制造领域,促成钢铁企业引进西安交大"轧钢余热深度利用技术",年节能1.2万吨标煤。通过"科学家+企业家"对接会等平台,年内引进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1项,拉动环保技改投资4.3亿元。 四、优化创新制度供给,厚植科技成长沃土 昌黎县创新推出"科创飞地"管理模式,支持企业在京津设立研发中心7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3支。出台《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等专项政策,安排财政资金3000万元引导企业购买技术服务。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吸引中粮工科等8家机构设立中试基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对27项重点成果实施"里程碑"式考核,其中纳米碳基土壤改良剂等3项技术实现产业化量产,带动相关产业新增产值5.8亿元。
2025-07-28
-
【张家口招商】冰雪经济赋能城市转型 张家口打造全链条产业新生态
近年来,张家口市以筹办国际赛事为契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冰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当地统筹赛事筹备与区域发展,规划建设专业化冰雪产业园,培育冰雪旅游、装备制造、产业服务等多元业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以国际赛事为引擎激活产业潜能 2022年北京冬奥会部分赛事在张家口举办,当地建成云顶滑雪公园等高标准场馆。赛事结束后,这些场馆通过改造升级,常态化举办国际雪联世界杯等赛事,并面向公众开放。崇礼区依托太舞、万龙等滑雪场形成集群效应,2023年雪季接待游客量较冬奥前增长显著,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同步发展。 二、冰雪装备制造基地初具规模 张家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百余家冰雪装备企业,形成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2021年投产的智能造雪机生产线实现核心技术国产化,年产设备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产业园重点培育的轻量化滑雪板、智能穿戴设备等产品,已通过国际滑雪联合会认证,出口至欧洲多国。 三、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 当地建成国内首个冰雪运动培训认证中心,2023年累计培养专业人才超千名。物流仓储基地配备恒温冷链系统,保障装备运输效率;金融服务中心推出专项信贷产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这些配套服务显著提升了产业链协同效率,2024年初发布的产业白皮书显示,相关企业运营成本平均降低约两成。 四、多业态融合培育新增长点 “冰雪+文旅”模式成效显著,2023年冬季推出的民俗冰雪节融合非遗展示、温泉疗养等元素,单季吸引游客突破百万。数字技术深度应用,虚拟现实滑雪模拟器已部署至长三角地区多个商业综合体。此外,风电制氢等绿色能源项目为冰雪场馆供能,形成生态闭环。 当前,张家口正推进“后奥运”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双轮联动,持续优化产业布局。这种以赛事牵引、全链发展的模式,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实践样本。
2025-07-2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